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

高高秋月照长城上一句

高高秋月照长城上一句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高高秋月照长城上一句:撩乱边愁听不尽。

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,欲理还乱,无尽无休。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。笔法洁而富蕴意,写法上很有特色。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。前三句叙事,描写环境,采用了层层深入、反复渲染的手法,创造气氛,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。

高高秋月照长城上一句

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,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。“烽火城西”,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睛望台上。荒寂的原野,四顾苍茫,只有这座百尺高楼,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。

“边愁”用了“听不尽”三字,展现出将士们久成思归的苦情,接着诗人又轻轻宕开一笔,以景结情,描写了一幅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,充满着苍茫壮阔之美。

拓展资料:

王昌龄(698年-757年),字少伯,河东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,又一说京兆长安人(今陕西西安)人,盛唐时期边塞诗人、大臣。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(727年),登进士第,任秘书省校书郎。

开元二十二年(734年),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,授汜水(今河南荥阳汜水镇)县尉。二十七年(739年),因事被贬谪岭南。次年,由岭南北返长安,并在冬天被任命为江宁(今江苏南京)县丞。在江宁数年,又受谤毁,被贬为龙标(今湖南黔阳)县尉。

高高秋月照长城上一句

安史之乱起,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,后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。王昌龄其诗境雄浑开阔,自成一格。明王世贞论盛唐七绝时,认为只有王昌龄可与李白争胜,列为“神品”。王昌龄的边塞诗,慷慨豪迈,气势雄浑,格调高昂,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。

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。有“诗家夫子王江宁”之誉,又被后人誉为“七绝圣手”。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,与高适、王之涣齐名,有文集六卷,编诗四卷。主要代表作有《从军行》《出塞》《闺怨》等。